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2014綠島學員心得-謝旭明

前言

為求學習心得成果的慎重呈現,我將本次的活動心得分為「背景動機」、「活動過程」、「收穫省思」等三部分來說明,最後再陳述心得的結論。

壹、背景動機

2014年8月1日到4日,我參加了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舉辦的綠島人權之路體驗營隊。在這之前,我從未到過綠島,但曾聽聞關於綠島在白色恐怖時期的「用途」,也關注過這段歷史。這還不夠,也許還有很多事情是我不知道的,也許還有一些歷史是不被紀錄的。學生時代的史觀只能從教科書上建構,除非是特別有興趣、有意識的人,否則單從教科書上的瞭解是不夠的,是不全面的。於是當我從網路上得知這個活動時,立即報名參加。
在滿懷求知的渴望下出發,但到綠島的路途並不太容易。我訂不到火車票,只能獨自開車前往臺東集合。而前往綠島的海浪讓船隻如雲霄飛車般的顛頗,幾位同行的旅客甚至暈船嘔吐。營隊中的食宿、生活條件不一定可以讓人十分滿意,但這些因素也不讓我後悔。因為我知道,這趟往綠島的人權路,不是觀光旅遊,而是一趟難得的人權體驗學習之旅。

貳、活動過程

這個活動是透過三種形式讓學員們去認識白色恐怖的歷史。一、專家的講座:適當層次的安排從口述歷史、白色恐怖的介紹、受難家屬的自白,到轉型正義的討論,課程相當豐富。二、歷史的環境、建物與遺跡;活動中也配合課程穿插「新生訓導處」、「綠洲山莊」等監禁地的參觀,一般人很難想像受難者曾在這麼艱困的環境下生存。三、受難前輩的現身口述:基金會難得邀請到幾位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前輩現身說法,每一位都有一段慘烈的過去。永遠記得那天晚上,我們一群人在人權紀念公園裡圍著燭光與受難前輩們暢談。前輩們的故事分享讓人非常感動,感覺白色恐怖的歷史似乎離我們不遠。


人權紀念公園裡刻畫的受難名單
 受難前輩的現身解說
活動透過這樣多元的學習方式,讓學員們印象深刻。從最後一天的成果發表就可以知道大家都收穫滿滿,感同身受。成果發表的形式多元,有的小組每人各寫一封給受難長輩們的信,有的小組以短劇的形式,有的小組以活動照片搭配心得講述,有的人寫詩、有的人畫圖、有的人唱歌。不管是哪一種形式,都充分表達了每個人在這一次參加這個活動的感想心得,相當令人感動。

參、收穫省思

參加這個活動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與反思有三個方面。
一、更了解白色恐怖的歷史
本以為白色恐怖受難者多為臺獨與反政府威權統治的運動,想不到還包括社會主義思想、原住民自治運動,還有在制度下權力鬥爭的犧牲者,甚至有什麼事也沒做、沒想的平民百姓被誣告的迫害。而且發生在50年代的迫害案件主要是左翼份子的整肅,而60年代則主要是民主運動與臺獨運動的壓迫。受害者不只是本省人,還有為數不少的外省人。因此,我可以歸結白色恐怖就是國民黨為了穩固統治的政權所採取的國家暴力壓迫方式。
二、同理白色恐怖造成的傷痛
談到白色恐怖的傷痛,我們直接想到的是受難者自身失去的自由、生命的苦痛,但聽過學者們的講述與受難前輩們的現身說法,我才感受到受難家屬有更多的傷痛。受難者大不了受極刑審判一死百了,或在牢中還能保障每一餐,但受難家屬雖然沒有失去自由或生命,但他們得活在恐懼之中,他們得受到社會異樣的眼光與排擠,他們受到的是精神的折磨,他們的生活條件可能不會太好,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
有幸能撐過獄中精神與身體勞動的折磨而出獄的受難者,真正的痛苦才剛開始,他們會持續受到國家的監控,持續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他們求職可能會碰壁、生活困難。
三、思辯轉型正義的意義
這次營隊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課是陳瑤華老師的「真相和解與轉型正義」。這堂課適當的安排在最後的階段,因為有關「和解」與「轉型正義」的問題,不僅是現在進行式,也是未來須持續努力的方向。相較於前面幾堂課關於白色恐怖的歷史,講師可以根據歷史事件陳述說明,但「真相和解與轉型正義」這個主題因為臺灣還沒做或者做得不夠,所以根本沒有實際的答案,但陳老師巧妙的透過問題的不斷追問,引發學員對於如何面對、如何處理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我自己當老師,也很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因為我認為學習就是思考的發生,相反的,沒有思考就沒有學習。出乎意外的是,那節課裡學員們的思辯是很熱絡的,我也在陳老師的提問下不斷的思考、對話,當下真能感受自己真實的存在。更深刻體會了西方哲學家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的意義。
當然,陳老師提供了南非處理種族隔離政策的轉型正義的例子,也是一個臺灣可以參考的方向。我希望臺灣有更多人可以思考討論轉型正義的作法,然後我們這一代就可以勇敢的回應鄭南榕先生,「是的,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

總結

歷史鑒往知來,這個活動告訴我們集體「失意」的那一段歷史。營隊是結束了,但是歷史卻永不停止,責任正要開始。每個人應該帶著能量,在社會各個角落、以各種形式投入奉獻,創造一個更符合公平正義的臺灣。

(照片提供: 謝旭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